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
计算机网络发展至今形成了非常庞大而复杂的体系结构 系统,对付这种复杂系统的常规方法是 使用分层来处理。把系统组织成分层的体系结构,把很多相关的功能分解开来,逐个予以实现。在分层体系结构中,每一层都是一些明确定义的相互作用的集合,称为对等协议。层之间的界限是另一些相互作用的集合,叫做接口协议。
研究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方法是全面深入地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功能特性,即计算机网络是如何在两个端用户之间建立连接通路的。理解了计算机网络的功能特性才能掌握各种网络的特点,才能了解网络运行的原理。
计算机网络的功能特性
首先计算机网络必须提供通讯主体源节点与目标节点之间的连接传输线路。传输线路可能要经过一些中间节点。如果远程联网还需要公用通信线路(地面链路或卫星链路),如果是模拟信号还需要调制,因此计算机网络还需要提供与调制解调器物理与电气的接口
由于计算机通信的特点:突发性与间歇性,通信链路应有较高的带宽并由许多节点共享以提高利用率。报文交换技术与分组交换技术,对传输信息流进行分组,加入控制信息(差错控制与地址),并把分组正确的传送到目的地(有多个转发节点还需要有根据网络配置和交通情况决定路由的功能)。多节点同时要求发送分组时要有冲突仲裁
控制信息数据包在网络中通过一个一个节点正确向前传送的功能叫做DLC
流量控制与拥塞控制
会话管理:会话的建立、释放、双向通信管理
字符集、数据格式、安全保密措施统一的协议
用户输入的字符流根据协议转换(字符集/编码与数据格式 ANSI.1),加上控制位与顺序号进行会话管理。再进行分组,加入地址字段和校验字段等。经过modem变换送入公共载波线路传送。
通信过程经过分解后得到的功能元素总是成对出现的,每一对功能元素相互通信,它们之间的协议不涉及相邻层次的功能。例如,一对Modem之间的对话不涉及传输线路的细节,也不必了解它们传输的比特流的意义。
物理层已经是最低层了,怎么能不涉及传输线路细节呢?实际上这里所说的传输线路细节指的是物理线路固有的属性,非要说的话这也是一种协议,只不过它不是由人来规定的。传输介质组成了所谓的第0层。
相邻节点 物理与链路
端节点 应用、表示、会话、打包拆包(分组?)
所有节点 寻址与路由
高层
寻址-路由-分组
低层
复杂性:
有些功能会出现在一个以上的层次中
端用户的数据流选择在哪一层合并
同一节点的层次之间还有控制信息的通信
在特定场景下某些功能层可能很简单甚至没有
至此已经引入了功能层次的概念,对等层之间按规定的协议通信,相邻层之间按接口关系提供服务和接受服务。把实现复杂的网络通信过程的各种功能划分成这样的层次结构,就是网络的分层体系结构。
OSI/RM
所谓开放系统,是指遵从国际标准的、能够通过互联而相互作用的系统。1979年ISO公布了该模型,同时CCITT认可并采纳了这一国际标准的建议文本X.200。OSI/RM为开放系统互联提供了一种功能结构框架,ISO7498对它作了详细的规定和描述。
物理电路控制子系统 分组交换子系统 传输控制子系统
分组交换在链路与网络层都有?